报告人:董雁伫 博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邀请人:陈一宁 研究员
时 间:1月14日(周二)10:00-11:30
地 点:1号楼1210会议室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实验室对外开放,组织系列“海星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分享前沿科学动态,讨论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召集人:陈一宁 研究员
会议时间:1月14日(周二)10:00-11:30
会议地点:1号楼1210会议室
报告人:董雁伫 博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报告题目:全球海面油膜遥感监测
报告人简介:董雁伫现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在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交流。研究方向为海洋海岸遥感,重点关注全球尺度海面油膜遥感监测与动态分析。成果先后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遥感权威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等,共计论文十余篇。在校期间获2022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2022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度中国遥感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等。研究成果被新华社、科技日报、南华早报、Scientific American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报告摘要:海面油膜来源庞杂,可归纳为自然源(海底油气藏的天然烃渗漏)与人为源(船舶、油气平台/管道及陆源排放等)。相对于前者,人类活动产生的油膜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更大,厘清自然/人为来源比例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油膜分布广泛、位置不定、过程短暂、形态多变等特性,全球尺度海面油膜分布特征尚不清晰,界定不同来源的贡献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处理了2014–2019年56万余景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提出了半自动化海面油膜识别、提取与分类框架,首次建立了全球10 m分辨率海面油膜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研究回答了全球海面油膜分布、固定持续排放源清单、以及人为/自然来源贡献比例等问题。
© 20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4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