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温日变化对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影响研究、温度锋面对赤潮主导的调控机制——以山东半岛2021年冬季赤潮为例

发布日期:2024-12-19 阅读:205

报告人:涂乾光 副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刘春利 副教授(山东大学)

邀请人:陶邦一 研究员

时    间:12月23日(周一)14:00-16:00

地    点:2号楼801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实验室对外开放,组织系列“海星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分享前沿科学动态,讨论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召集人:陶邦一 研究员

会议时间:12月23日(周一)14:00-16:00

会议地点:2号楼801


报告人:涂乾光 副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报告题目:海温日变化对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影响研究

报告人简介:涂乾光,博士,201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8年荷兰IHE(水利和环境工程国际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水环境遥感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在主流遥感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报告摘要:海-气界面的二氧化碳交换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海表温度作为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是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的核心参量。传统的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方法多采用日/月平均海表温度,忽略了海表温度的日内变化对通量估算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多源卫星遥感融合生成的逐时、空间全覆盖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东海海表温度日变化对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尺度内,忽略海表温度的日变化可带来海气二氧化碳通量0.5 mmol m-2day-1(约70%)的误差;在月尺度上,忽略海表温度的日变化可带来净通量约0.15 mmol m-2day-1的误差。可见,利用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海温资料将有助于提高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的估算精度。


报告人:刘春利 副教授(山东大学)

报告题目:温度锋面对赤潮主导的调控机制——以山东半岛2021年冬季赤潮为例 

报告人简介:刘春利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浮游植物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主持和参加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limate Dynamic,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报告摘要:在 2021 年冬季,山东半岛北部海域遭遇了一起长时间大面积的赤潮事件,该事件自10月27日一直延续至 12月28日,给当地的水产养殖产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生态灾害。近十年的卫星及再分析数据显示,在 2021 年期间,烟台 -威海沿岸海面温度锋面(YWCF)显著增强且提前形成,其塑造出的稳定海洋环境,对此次赤潮事件的长时间持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海域温度锋面对赤潮的发生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此外,河流径流量上升致使盐度下降,加之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PAR),为赤潮藻类的繁殖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21年的较强的风场与流场同样是推动此次赤潮大面积爆发的关键因素。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4   流量统计   

  • 地址: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
    邮编:310012
  • 总机号码:+86-571-8196 3198
    传真:+86-571-8883 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