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第17次
报告人:李仁建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邀请人:谢晓辉 研究员
时 间:6月28日(周五)10:00-11:30
地 点:1号楼1304会议室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实验室对外开放,组织系列“海星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分享前沿科学动态,讨论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召集人:谢晓辉 研究员
会议时间:6月28日(周五)10:00-11:30
会议地点:1号楼1304会议室
报告人:李仁建 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报告题目:河口侧向流与内波
报告人简介:李仁健,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2023年博士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研究方向为河口动力与环境、大洋环流与碳输出,以第一作者在 JPO 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报告摘要:内波在海洋内部混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河口中的作用一直未受重视。近期在切萨皮克湾的观测发现河口侧向流与深槽浅滩地形的相互作用会在深槽边缘产生背风波。该背风波会随着侧向流减弱而传到浅水区,进而演变成内孤立波,并造成湍流混合。本研究通过大量数值实验探究了河口水动力条件对背风波生成的影响,随后又通过高分辨率非静力模型验证了背风波在河口环境中可以演变成内孤立波。不同于大洋中的潮流与海山的相互作用,河口深槽中的层化对背风波的生成以及形态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将河口根据水动力条件分类,研究发现半层化河口最有利于大振幅背风波在深槽处生成。高分辨率非静力模型显示,背风波在浅化效应下会从上凸型演变成下凹型内孤立波。由于潮流混合会造成底混合层,河口水体的密度跃层在浅水区更贴近表层,因此内波的形态演变在河口区会与陆架上不同。无论在深槽还是浅水区,内波都会增强当地的湍流混合。过去的研究一直将河口混合归因于底摩擦,该研究表明内波是层化河口混合的另一重要能量来源。
© 20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4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