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三维数值预报模型(ISWFM-NSCS)

2023年第21次海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3-07-07 阅读:943

报告人:龚延昆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邀请人: 赵瑞祥 副研究员

时    间:7月10日(周一)9:30-11:00

地    点:海洋二所1号楼610会议室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实验室对外开放,组织系列“海星系列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科研人员分享前沿科学动态,讨论最新学术成果,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召集人: 赵瑞祥 副研究员

会议时间:7月10日(周一)9:30-11:00

会议地点:1号楼610会议室

报告人:龚延昆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报告题目: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三维数值预报模型(ISWFM-NSCS)

报告人简介:龚延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主要从事非线性内波与内潮的三维数值模拟及观测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等海洋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

报告摘要:内孤立波作为海洋动力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海洋混合,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军事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在南海北部构建了水平分辨率500米、八大分潮驱动的内孤立波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与MODIS卫星遥感图像及东沙岛附近观测站位实测资料对比,证实了该模型对内孤立波特征刻画的准确性。其次,通过比较三维敏感性试验,定量评估了模型分辨率、潮汐强迫和背景层结的选取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模型准确性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模式水平分辨率为500米时,可基本再现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特征;而模式水平分辨率提高至250米时,可以更好地描述波动特征,但所需计算资源约为相同海域下500米分辨率模型的5倍;八大分潮驱动的模式能准确再现南海北部真实内波场,而仅由四大分潮驱动的模式会大幅低估波致流速与波动振幅;与气候态月平均层结相比,采用南海北部现场观测层结作为初始条件,可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报性能。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4   流量统计   

  • 地址: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
    邮编:310012
  • 总机号码:+86-571-8196 3198
    传真:+86-571-8883 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