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批青年人即将走上科研岗位,以青春的力量投身科技强国建设,书写各自的奋斗故事。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编 者
想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科学真相
连涛
读博期间,我主要从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机理研究。ENSO是发生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风场和海面温度振荡,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事关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对于各国灾害预警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014年,也是我即将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毕业那年,国际气候研究领域发生一件事情,或者叫“事故”——当时,国际上绝大部分科研和业务机构预测,当年年底全球会有一次强的厄尔尼诺,然而最终形成的却是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专业预测与实际严重不符,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空报”事件。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球上还有众多科学奥秘亟待人类揭示。在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驱使下,我想尽快弄清“空报”事件原委,进一步发掘更多科学真相。博士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加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继续从事气候动力学领域的科研工作。
彼时,学术界关于ENSO动力学的主流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这种事件主要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气变慢过程导致。
经过资料分析和反复论证后,我有不一样的看法。如果仔细复盘每次ENSO事件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一些天气尺度的强事件如台风、东亚寒潮等,也能通过引起赤道太平洋强的风场异常,对ENSO的触发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为了证实猜想,我和团队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反复用模型推演,废寝忘食。夜深人静之时,我会一次次想起2014年的“空报”事件,找不到头绪时会心烦意乱,却也激励我第二天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探索。
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团队最终确定,2014年当年与天气尺度有关的强风场缺失,才是造成“空报”的主要原因。
受此启发,我和团队成员进一步对历史上所有ENSO事件开展分析,结合数值模式试验,提出了新发现:热带太平洋高频强大气事件能够反馈于ENSO,并且与低频海气相互作用共同主导了ENSO的时空特征。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预测出了2023年年底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每次有新发现,都让我感到巨大的喜悦,更给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
从事科研10余年,我有几点感悟。首先,科学研究要以解决问题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一篇论文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没有必要刻意分成几篇文章去描述;同时,科学研究需耐得住寂寞,保证科研结果经得起推敲。每类学科虽然各具特点,但应把逻辑性和严谨性贯穿于研究始终,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作为科研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学习本领。比如,我和团队已经开始借助智能观测、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气候研究的效率。集各类学科之所长、攻自己学科之顽疾是突破研究瓶颈最重要的创新手段之一。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连涛向学生介绍年度科研亮点成果(胡睿坤摄)
© 2021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40255号-4 流量统计